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艺术教育(美育)发展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5日 00:00 浏览时间:

夯实美育基础,培养卓越教师

——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艺术教育(美育)发展年度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部属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始终致力于培养未来的优秀教育家和卓越教师,将美育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基础。学校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美学素养,才能把教育当作一门艺术,而非技术。因此,学校一直高度重视美育,形成了“以学科融合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第二课堂为阵地,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美育体系。2017年,学校持续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等文件精神,开展了大量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促进学科融合,形成美育科研合力

东北师范大学素有重视美育研究的学术传统,在相关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突出的学科、人才优势。学校依托师范大学艺术专业齐全的特点,积极整合资源,以文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传媒学院相关专业为主体,整合全校和国内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专业研究人才,成立了中国学校美育研究中心、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等跨学科的美育研究基地,构建起了美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大类平台。以平台为基础,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美育专项课题、国家美育质量检测等多个美育相关项目。在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中,我校共有9项课题获批立项。其中,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项、小型舞台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项、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1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4项。立项类别全面涵盖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设立的四个类别,立项总经费达335万元,立项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位列全国(包括艺术类院校、演出团体机构)第八位、高校排名第七位,其中非艺术类高校排名第二位。目前,学校形成了专业化的学校美育研究队伍,促进了美育教学与科研的同步提升。

同时,开展美育实践研究,在国内各区域遴选、聘请了数十名中小学一线教师,就当前中国学校美育实践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学校美育教学科研的合力,打造了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地。

二、建设艺术通识课程,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教学是学校美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渠道。学校通过修订培养计划,致力于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的美育功能。

(一)强化课程资源建设,发挥课堂教学育人功能

学校充分利用艺术学科优势,打通专业与学科分界,在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探索共同设置大类平台课程。如《艺术体验与表现》等公共艺术课程,将音乐、舞蹈、美术、影视四个艺术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在课程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方面做出改革,进行7年5轮的持续研究和改进,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提高艺术类和中国传统文化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质量,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开展课程研究。2017年度,学校资助了艺术类和中国传统文化类教学研究项目21项,投入经费总计97万元。为丰富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扩展学生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学校引进了艺术类和中国传统文化类在线开放课程作为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2017年度,学校共开设艺术类和中国传统文化类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24门次,选课人数10832人次。其中网络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2门,均是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相应领域的教授来讲授。

(二)强化美育实践教育,发挥第二课堂功能

学校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彰显学生青春个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目标,积极开展“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形式时尚”的美育实践。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和开展网络美育建设,构建了“高层次、高品位、高文化含量”的校院两级文化活动体系。学校还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学校美育有机结合,鼓励艺术专业学生开展及参加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大学生艺术团是在学校团委具体指导下的校级学生文艺团体,是校团委的直属机构。艺术团以校园为基地,以发展高雅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群体大众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自身艺术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努力营造清新、自然、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宗旨,为校园文化增添艺术活力。下设主要创作和演出团体:合唱团、校园民谣团、Inenu舞蹈团、春之声器乐团、春晓剧社、礼仪团和主持团等分团。本年度校团委和大学生艺术团5月主办了首次“德育京剧”戏曲进校园活动,先后进行了第四届草地音乐狂欢、奏鸣春日器乐比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师说”相声专场、东师演说家等系列活动,展示了我校学生激情飞扬、多才多艺的青春魅力,丰富了学生美育教育形式,浓郁了校园艺术文化氛围;12月组织开展了我校第三届“国学春秋”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宣传,共吸引了来自全校22个学院(部)及校级社团组织共千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其中。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是我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工程”系列活动之一,活动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举措。

厚普公益学校艺术分校成立一年以来,累计授课20周,累计授课320余学时,累计授课达300余人次。艺术分校的设立旨在为农民工子女以及贫困家庭子女提供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用艺术传播爱心,用教育传递能量;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厚普公益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授课内容涵盖国画、书法、演讲与口才、古诗词吟诵等。

三、加强艺术师资培养,打造美育实践育人基地

多年来,学校为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专业教师。为破解教师实践培养难题,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增强艺术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一)探索“U-G-S”教师教育新模式。

东北师大在国内率先提出“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的“U-G-S”教师教育新模式,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共同、利益分享、资源优化的原则,与实验区合作开展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等系统性工作,不仅促进了中小学及大学艺术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切实提升了艺术相关专业师范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二)推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方式。

学校在艺术学科师资培养方面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基础教学实践导师共同负责师范生的专业培养及职业辅导。学校聘请多位中小学一线教师来校共同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邀请经验丰富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教研员及优秀毕业生开展讲座,分享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理念、方法、经验等;邀请国外艺术教育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国外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学习国际音乐、舞蹈、美术、传媒等专业的先进教育理念,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发挥艺术学科优势,凸显美育活动特色

结合东北师范大学艺术学科传统优势和发展特色,通过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拓展美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学校美育整体水平和影响力。

(一)音乐与美术学科美育活动

音乐学院于2017年受邀赴国家大剧院举行“从心而来——多题材原创舞蹈作品专场”演出,全场晚会分为“黑土情结”“硝烟情境”“百姓情怀”与“古韵情愫”四个版块,共计十四个节目。其中,“黑土情结”版块的《图们江边》《待嫁》《走冬》展现了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硝烟情境”版块中《金达莱的微笑》《南京亮》《中国妈妈》《鸡毛信》反映了沉重的抗战历史;《进城》《谣铃鼓舞》《返乡》《暮齿》四个富有鲜活生活气息的作品巧妙诠释了“百姓情怀”;《敬袖》《汉宫秋月》《长白又一春》则彰显了唯美的古典情韵,整场晚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此外,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弦乐团于2017年4月参加“扬理想风帆,展青春风采”文艺汇报演出;10月参加喜迎十九大“同筑中国梦,共谱新年华”国庆演出;赴长春市长影音乐厅、吉林市大剧院等地举办“春城乐语·东师心声”系列音乐会之交响协奏作品演出;赴长春市外国语学校、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等院校进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汇报演出,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

以上音乐及舞蹈作品的成功演出,反映了我校在艺术创作和表演方面的领先水平,这不仅对艺术人才培养和教育成果的展示,更是美育教学实践的有益探索。

(二)传媒学科美育活动

传媒科学学院2017年继续秉承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许多国内外著名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先后邀请了哈佛大学、迈阿密大学、密苏里大学、英国 BBC 广播公司、日本北海道大学、韩国东西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出任本科生、研究生主干课主讲教师。依托“传媒精英大讲堂”、“海外名师大讲堂”特色活动深入开展,吸纳了传媒行业一流师资为全校师生提供学术支持。“东师传媒精英大讲堂”旨在通过邀请传媒业界精英搭建传媒学界与业界沟通对话的平台,帮助师生了解传媒业界的最新脉动与前沿走向,促进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密切结合。本年度大讲堂共举办7场,陆续邀请到了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体调查中心电视调查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阚乃庆教授;《工人日报》社长孙德宏教授;导演汪民安;恒顿传媒首席内容官,资深导演、编剧王童;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宋培学;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教授等传媒业内精英来我校进行交流互动。“东师传媒海外名师大讲堂”通过邀请海外专家来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举办讲座,旨在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校、国际知名学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提升全校师生的艺术修养、媒介素养、拓宽学生的人文基础、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使东北师范大学师生能够接触到本学科的世界前沿,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传媒艺术精英人才搭建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2017年先后邀请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资深教授汤姆·艾布拉姆斯(Tom Abrams)、英国奥斯卡获奖导演沙菲克·奥夫拉(Shafik Obrai)、国际知名纪录片学者布莱恩·温斯顿(Brian Winston)教授等传媒艺术领域专家学者做客海外名师大讲堂。

(三)美术学科美育活动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充分发挥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方向的优势,通过开展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发挥高师美术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017年11月13日至17日,接受东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的委托,美术学院举办了北京大兴区中小学美术、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培教师58名。此次培训的目的是让中小学美术教师打开当代美术教育视野,在美术教育思想、方法、观念等几个维度,促进中小学美术教师重新认识美术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理解美术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着眼于走向融合的美术学科教学的新趋势,帮助中小学美术教师提高原创意识与能力,通过多种语言媒材,进行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

2017年10月16至23日,我校美术学院援藏教师李建永在净月校区举办“至美藏穹·献礼十九大”个人作品汇报展。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延出席展览开幕式并致辞。同时,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伊犁师范学院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在开幕式上,王延在致辞中说,在十九大召开之际,举办此次主题画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团结,东西部协调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重大政策,青年教师选择援藏,不畏艰险,奉献青春,充分体现奉献意识和大爱精神。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国家的教育发展和文化建设之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创作出更多有生命、有情感、有魅力的艺术作品,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教育时代青年、鼓舞全体人民。此次展览展出李建永老师援藏期间创作的油画作品共计88件,既反映了藏区浓厚的地域风光和藏区干部、教师、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也体现出我校援藏教师不辱使命、不畏艰险的文化自觉和时代担当精神。

李建永老师是我校美术学院讲师,2017年2月至8月赴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美术专业教学工作,承担包括美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及教育学专业的色彩构成课程和美术基础课程。其间带领学生举办专业展览4次,受到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大学和根敦群培当代艺术画廊的一致好评。

六、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

目前,我校教师开设的公共艺术类课程还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将着手开展以下工作:

(一)丰富公共艺术类课程资源

针对我校教师开设的公共艺术类课程数量少的问题,学校将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重点建设一批质量优、数量足的公共艺术课程群,供学生选择。

(二)开展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研讨

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不同于专业艺术课程教学,为提高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将组织专门的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研讨。

(三)进行艺术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目前,我校公共艺术类课程采取两种教学方式:传统面授和在线学习。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我校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下一步工作,并将采取面授和在线学习相结合教学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提高学生美育素养。

(四)引进艺术类专业教师

我校现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传媒科学学院三个学院设有艺术类专业,这些专业的专任教师同时承担着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授课工作。为更好地开展公共艺术类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将继续引进艺术类专业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上一条: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艺术教育(美育)发展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