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艺术教育(美育)发展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5日 00:00 浏览时间:

夯实美育基础,培养卓越教师

----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艺术教育(美育)发展年度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部属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始终致力于培养未来的优秀教育家和卓越教师,将美育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基础。学校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美学素养,才能把教育当作一门艺术,而非技术。因此,学校一直高度重视美育,形成了“以学科融合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第二课堂为阵地,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美育体系。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7﹞44 号)和《教育部与吉林省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等文件精神,开展了大量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促进学科融合,形成美育科研合力

东北师范大学素有重视美育研究的学术传统,在相关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突出的学科、人才优势。学校依托师范大学艺术专业齐全的特点,积极整合资源,以文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传媒学院相关专业为主体,整合全校和国内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专业研究人才,成立了中国学校美育研究中心、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等跨学科的美育研究基地,构建起了美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大类平台。以平台为基础,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美育专项课题、国家美育质量检测等多个美育相关项目。在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中,我校共有9项课题获批立项。其中,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项、小型舞台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项、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1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4项。立项类别全面涵盖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设立的四个类别,立项总经费达335万元,立项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位列全国(包括艺术类院校、演出团体机构)第八位、高校排名第七位,其中非艺术类高校排名第二位。目前,学校形成了专业化的学校美育研究队伍,促进了美育教学与科研的同步提升。

同时,学校开展美育实践研究,在国内各区域遴选、聘请了数十名中小学一线教师,就当前中国学校美育实践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学校美育教学科研的合力,打造了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地。

二、建设艺术通识课程,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教学是学校美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渠道。学校通过修订培养计划,致力于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的美育功能。

(一)强化课程资源建设,发挥课堂教学育人功能

学校充分利用艺术学科优势,打通专业与学科分界,在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探索共同设置的大类平台课程。如《艺术体验与表现》等公共艺术课程,将音乐、舞蹈、美术、影视四个艺术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在课程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方面做出改革,进行7年5轮的持续研究和改进,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提高艺术类和中国传统文化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质量,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开展课程研究。近三年,共投入专项经费30万元资助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为丰富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扩展学生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学校引进了艺术类和中国传统文化类在线开放课程作为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2018年,我校开设美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22门,其中在线开放课程7门,年度选修课程总人数2200人次。

(二)强化美育实践教育,发挥第二课堂功能

学校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彰显学生青春个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目标,积极开展“内涵丰富、品味高雅、形式时尚”的美育实践。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和开展网络美育建设,构建了“高层次、高品位、高文化含量”的校院两级文化活动体系。学校还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学校美育有机结合,鼓励艺术专业学生开展及参加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是在学校团委具体指导下的校级学生文艺团体,艺术团制定了完备的章程和管理办法,由专职教师专门指导。目前全校共有艺术类社团 25个,涵盖学生 4000 余人,包含民乐、国学、书法、绘画、舞蹈、影视、动漫、棋艺八类。艺术团每年定期举办迎新晚会、草地音乐节、校园歌手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相声专场等活动,活动共计百余场,参与学生达到近万人次,为提高学生艺术文化生活水平、展示东师学子浓厚艺术底蕴搭建了平台。

为践行学校“创造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造力,艺术团每年定期举办原创作品比赛,涌现出了如话剧《做郑德荣式好老师》、《学习冯志远》的优秀原创作品。同时,艺术团充分结合学生兴趣以及艺术学院师资优势,聘请专业教师 50 余人,开展了四维口才训练、玩转乐器—葫芦丝、基础礼仪培养、中国话剧赏析与舞台表演体验等一系列第二课堂课程,每门每学期定期开设八节课,平均每年开展培训活动200余场次,参与学生 2000 余人次,拓展学生课余生活,提升艺术修养,提高审美情趣,促进东师学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学校将建设包含艺术教育课程在内的完整的美育课程体系,推进艺术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建设,完善艺术社团活动学分化管理,改革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美育考核与评价机制,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全面深入推进美育工作。美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国家对美育课程的指导是各高等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基本遵循。

三、加强艺术师资培养,打造美育实践育人基地

多年来,学校为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专业教师。为破解教师实践培养难题,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增强艺术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一)探索“U-G-S”教师教育新模式。

东北师大在国内率先提出“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的“U-G-S”教师教育新模式,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共同、利益分享、资源优化的原则,与实验区合作开展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等系统性工作,不仅促进了中小学及大学艺术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切实提升了艺术相关专业师范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二)推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方式。

学校在艺术学科师资培养方面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基础教学实践导师共同负责师范生的专业培养及职业辅导。学校聘请多位中小学一线教师来校共同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邀请经验丰富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教研员及优秀毕业生开展讲座,分享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理念、方法、经验等;邀请国外艺术教育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国外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学习国际音乐、舞蹈、美术、传媒等专业的先进教育理念,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发挥艺术学科优势,凸显美育活动特色

结合东北师范大学艺术学科传统优势和发展特色,通过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拓展美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学校美育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

(一)音乐学科美育活动

音乐学院于2018年参加了国家及吉林省内的多次舞蹈展示及演出活动,其中《鸡毛信》《转山》《心之所念》《走冬》《南京.亮》《安全区》等多部作品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第十一届全国舞蹈展演活动、吉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吉林省首届金鹤杯“独双三”舞蹈展演、第十一届中国舞蹈现当代舞蹈比赛等多项活动;此外,音乐学院在吉林省长春市会展中心参演了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叙事舞蹈创作编导人才培养》成果汇报演出两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6月14日至15日,由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化厅主办的吉林省首届艺术节之“世界经典交响协奏作品音乐会”分别在我校音乐学院净月音乐厅、长影音乐厅举行。我校海外名师、韩国著名指挥家、韩国延世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崔乘韩与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姜宝君应邀共同担任指挥,由我校青年教师孟令帅、迟宇明与我校青年交响乐团共同演奏世界经典交响协奏大提琴协奏曲《C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钢琴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交响曲《“未完成”第八交响曲》等6首世界经典交响乐曲目。本次音乐会作为我校青年交响乐团的汇报演出,同时作为吉林省首届艺术节,延续了我校管弦乐团“高品质、文化性、知识性、普及型”的实践教学特色,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发挥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于2018年5月在长春市长影音乐厅进行世界经典交响协奏作品音乐会,学生管弦乐团及民乐团多次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长春市中海一实验、吉大力旺校区初中部、东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等院校进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汇报演出,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

以上音乐及舞蹈作品的成功演出,反映了我校在艺术创作和表演方面的领先水平,这不仅是艺术人才培养和教育成果的展示,更是美育教学实践的有益探索。

(二)传媒学科美育活动

传媒科学学院2018年继续秉承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许多国内外著名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先后邀请了哈佛大学、迈阿密大学、密苏里大学、英国 BBC 广播公司、日本北海道大学、韩国东西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出任本科生、研究生主干课主讲教师。依托“传媒精英大讲堂”、“海外名师大讲堂”特色活动深入开展,吸纳了传媒行业一流师资为全校师生提供学术支持。

本年度大讲堂共举办14场,陆续邀请到了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总编室主任、电影台台长黄海波;《纪录与方法》、《直接电影反思与批判》主编王迟;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音频艺术与声学系副教授(终身)、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新亚等数十名传媒业内精英来我校进行交流互动。首届“记录与方法”全球记录影像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东北师范大学国际记录影像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于2018年6月20日上午在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123多功能厅开幕。会议历时三天,并邀请到英国林肯大学教授、前副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布莱恩·温斯顿教授;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电影系教授、电影与媒体项目硕士主任、VE纪录片理论与策划大会联合创始人简·盖恩斯教授;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电影节策展人戴尔·哈德森教授等传媒艺术领域专家学者做客海外名师大讲堂。东北师范大学国际记录影像研究中心放眼国际,发挥文化智囊、创作引领、理论创新、教学探索的作用,致力于打造代表中国纪录电影与国际传媒学术研究水平的品牌智库。

2018年9月28日下午六点半,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迎来了两位重量级嘉宾——朱和平、敬一丹。他们和现场的观众一起谈《谢谢了,我的家》,一起讲述家的故事。此次活动气氛热烈,让与会师生大为受益,对“家风”“家教”等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2018年10月20日,原中国传媒大学校长、现任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正荣教授作客“部校共建·新闻讲堂”,并作了题为“进入互联网下半场,打造全媒体生态系统”的专题报告。胡正荣教授在报告中说,在新时代的条件下,传媒人应该文史、艺术、技术兼学兼用,全面发展,以应对移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媒体时代潮流。他以抖音、今日头条等深受年轻人喜欢的app进行举例,使现场气氛十分轻松愉快,进一步加深了在场师生对于全媒体生态圈的理解。

(三)美术学科美育活动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充分发挥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方向的优势,通过开展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毕业生作品展、“东北表现性油画国内巡展”等活动,充分发挥高师美术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油性丹培拉蛋彩画创作技法人才培养”开班仪式在我校举办。此次培训历时20多天,共有来自全国13个高校的20名学员参加。此项目是2018年度全国唯一成功获批立项的丹培拉绘画艺术类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以丹培拉绘画为学术出发点,以实现艺术实践创新,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探索高端美术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目标。项目立项和开展是美术学院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是美术学院在实践层面继承和拓展西方艺术语言的有益尝试,是总结当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宝贵平台,项目有助于推动综合实验艺术的发展,推动我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多样化进程。6月29日,美术学院2018届毕业生作品展正式开幕。校长刘益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省、市及兄弟院校的领导、艺术家、学生共计500余人参加了作品展。此次展览涵盖油画、雕塑、环境与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等9个专业类别的132名优秀毕业生的200余件作品。本次作品展既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也是美术学院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青年学子对艺术本体语言和艺术观念的追问与思考。

7月16日,我校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东北表现性油画国内巡展”首展在京开幕。巡展共展出近120位油画家的130幅精彩佳作,并举办学术论坛和系列活动。巡展将历时一年,分别在北京国中美术馆、河北保定雄县风云美术馆、山东淄博齐鲁美术馆、黑龙江哈尔滨龙美美术馆、江苏无锡凤凰艺都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长春世界雕塑公园艺术馆举办八场展览。此次巡展旨在挖掘和深化东北表现性油画的精神内涵和视觉呈现方式,表达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在振兴东北历史洪流中的文化自觉与社会担当,在彰显其艺术价值和影响力的同时,探索发展东北地域美术的有效途径,促进表现性绘画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发展;为东北中青年油画家提供更加广泛的展示平台,促进艺术创作主体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东北地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五、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

目前,我校教师开设的公共艺术类课程还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将着手开展以下工作:

(一)丰富公共艺术类课程资源

针对我校教师开设的公共艺术类课程数量少的问题,学校将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重点建设一批质量优、数量足的公共艺术课程群,供学生选择。

(二)开展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研讨

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不同于专业艺术课程教学,为提高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将组织专门的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研讨。

(三)进行艺术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目前,我校公共艺术类课程采取两种教学方式:传统面授和在线学习。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我校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下一步工作,将采取面授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提高学生美育素养。

(四)引进艺术类专业教师

我校现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传媒科学学院三个学院设有艺术类专业,这些专业的专任教师同时承担着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授课工作。为更好地开展公共艺术类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将继续引进艺术类专业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下一条: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艺术教育(美育)发展年度报告